环颈鸻

Kentish Plover Anarhynchus alexandrinus

环颈鸻(英文名:Kentish Plover,学名:Anarhynchus alexandrinus),是鸻形目鸻科弯嘴鸻属的鸟类。中小型鸻科鸟类,以其独特的后颈白色领圈而得名。分布广泛,从欧亚大陆到非洲,栖息于海滨沙滩、盐碱湿地和内陆湖泊等地。繁殖季节,雄鸟具有黑色头饰和胸带,雌鸟颜色较淡。全球数量众多,但在某些地区面临栖息地丧失的威胁。

外形特征:体长15-17.5厘米,体重32-56克,翼展42-45厘米。特征为淡色羽毛,具断裂状黑色颈环,背部呈沙色,腿灰色,喙细长黑亮。繁殖期雄鸟头部有黑色条纹,胸部两侧有黑色斑块,而非繁殖期黑色部分变为棕色。雌鸟的黑色部分替换为棕至深棕色,体型略小于雄鸟,但差异不易察觉。幼鸟类似淡色繁殖期雌鸟,有淡黄色边缘的背部羽毛。

鸣叫特征:叫声包括短促柔和的‘pit’声或双重‘pidup’声,有时结合短颤音,以及哀怨的上升调‘wheet’或‘toeeet’声。繁殖地声音包括粗糙的鸣叫,‘dree-dree-dre-dridridri’,沙哑的哨声‘prrrorrr’,以及低沉的腹语式气泡颤音。

生活习性:主要栖息于海岸沙滩、泥滩、盐田及近水的开放地带,偏好砂质或干泥表面,避开岩石或崎岖地面。快速适应新形成的适宜栖息地,如采石场和水库。以昆虫、甲壳类、软体动物和蜘蛛为主食,通过震动脚爪觅食,或在湿沙和泥地中探查。迁徙期间可能高达98%的日间低潮时间用于觅食。

生长繁殖:繁殖期为4月至7月,营巢于海滨沙滩或附近沼泽湿地,巢由小石子、贝壳碎片和植被组成。每窝产卵2-5枚,多为3枚,孵化期约24天。雏鸟早熟,出生后不久即可跟随父母活动。

区别辨识:与相似物种区别在于后颈的白色领圈,胸部黑色斑块,以及黑色额冠和眼线。雌鸟头部黑色部分替换为棕色至深棕色。与马来鸻相比,羽色更单调,脚色偏粉红。

保护现状:IUCN:LC(无危)

地理分布:繁殖于欧亚、非洲沿海及内陆南部至亚洲东北部,迁徙至撒哈拉以南、中西部至非洲中东部、中国东部、印尼群岛和菲律宾。在中国大陆,繁殖于福建、海南,越冬于东南沿海。

其他:分拆白脸鸻独立成种。

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,了解更多环颈鸻的全球分布信息

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

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环颈鸻的信息:

声明: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,仅供参考,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

粤ICP备17132527号-1 | 隐私政策 | 使用条款 | Ⓒ2017-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