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脸鸻(英文名:White-faced Plover,学名:Anarhynchus dealbatus),是鸻形目鸻科弯嘴鸻属的鸟类。现确认为独立物种。体型小巧,羽毛淡色,具沙色背部,粉红色腿脚,黑色喙。繁殖期雄鸟头部锈色显著,头顶及胸侧有小黑斑,脸部几乎全白,喙眼间白色。雌鸟和非繁殖期成鸟较暗淡,缺乏黑锈色,脸部仍偏白,略带褐色。分布于东亚沿海区域,具体繁殖地未知,仅有一巢记录来自越南。
外形特征:体长约16至17厘米,头部圆润,羽毛呈浅色,上体沙灰褐色,下体洁白,脸部尤其是前额至眉纹白色,眼周和鼻基白色,喙尖钝,中等长度,黑色,腿脚较长,带有粉红色调。繁殖期雄鸟额头、眼周及鼻基完全白色,头顶有黑色横条,冠后橙色,胸侧有黑色斑块;雌鸟在这一时期胸部两侧有灰色褐色斑块,无锈色后冠。非繁殖期成鸟整体更暗淡,上体统一灰褐色,无黑色羽毛。幼鸟外观预计与非繁殖期成鸟相似。
鸣叫特征:在非繁殖期大多保持沉默。已知叫声与环颈鸻类似,飞行时发出高音的‘tip’或‘tee’声。具体鸣唱特征尚未详细记录。
生活习性:栖息于沿海沙滩、泥滩和盐沼,冬季可见于东南亚海岸线,包括砂质改造地和盐田。通常加入混合种群的滨鸟群,尤其与其他鸻科鸟类一起活动。偏好砂质较硬的栖息地,而非软泥。活动范围广泛,觅食时快速奔跑,以小型甲壳类动物为主食。
生长繁殖:繁殖习性资料稀缺。最近在越南发现的一巢显示,巢位于粗砂中的浅坑,含有多个贝壳碎片,内有三枚橄榄色带黑色斑点的蛋。确切的繁殖期、求偶、营巢、交配、孵化和育雏细节尚待研究。
区别辨识:与环颈鸻、马来鸻等种类区分,主要依据脸部颜色(尤其是喙眼间的白色)、上体色调、胸侧黑斑的大小以及翼上的白色条纹宽度。繁殖期雄鸟通过眼周及鼻基的白色区域、头部和胸侧黑斑的限制性分布来区分。雌鸟和非繁殖期个体通过更白的脸部、较小的胸侧黑斑、较淡的腿脚、稍重的喙以及更宽的翼上白色条纹(飞行时可见)来辨认。
保护现状:IUCN:LC(无危)
地理分布:繁殖地可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,南至福建;越冬区覆盖越南南部、泰国湾、马来半岛、新加坡及印尼苏门答腊岛东部。在中国大陆的分布主要在东南沿海。
其他:历史上的分类争议导致其真实状况长期不明。近年来在非繁殖区的观察增多,但繁殖区的情况仍然未知。中国沿海地区的环境退化可能对其繁殖地构成威胁。
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,了解更多白脸鸻的全球分布信息
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脸鸻的信息:
声明: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,仅供参考,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
粤ICP备17132527号-1 | 隐私政策 | 使用条款 | Ⓒ2017-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