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头鸻(英文名:Hooded Plover,学名:Charadrius cucullatus),是鸻形目鸻科鸻属的鸟类。以其黑色头罩和红眼圈为显著特征。
外形特征:黑头鸻体长19-23厘米,翼展36-44厘米,体重79-110克。其特征为短腿、颈部不明显,头部和宽白颈环为黑色,背部灰色并带有黑色边纹,延伸到胸部的小黑斑,眼圈深红色,喙基橙红色,尖端黑色,腿橙粉色。雌雄相似,无季节变化。幼鸟后颈、头顶和胸斑淡灰棕色,点缀白色,下巴和喉咙白色,上身淡棕灰色,边缘淡色,喙黑色,基部粉红,眼圈较浅。
鸣叫特征:黑头鸻相对沉默。飞行叫声低沉粗哑的“kew-kew”。也有粗糙的叽叽声。受惊时会发出安静的高音管道声“kseep”。
生活习性:主要栖息于广阔的沙质海洋海滩,偶尔靠近岩石或沙覆盖的珊瑚礁、河口、入海口和近海岸的咸淡水湖泊。日间和夜间觅食,主要依靠触觉夜间觅食,持续啄食。非繁殖季节以松散小群或大群活动。
生长繁殖:繁殖期从8月至次年3月,可能因替换和第二次筑巢而延后。一夫一妻制,有时持续多年。巢建在沙地上,开放环境,通常巢间距几公里,密度0.2-2对/千米,高度地点忠诚。巢为浅坑,可能铺有鹅卵石、海藻、树枝和贝壳碎片。每窝2-3枚蛋,孵化期27-31天,由双亲轮流孵化。雏鸟孵化成功率17%-31%,每对成功育雏0.1只。巢失败原因包括洪水、人类干扰、车辆破坏、牲畜践踏和捕食。
区别辨识:黑头鸻与其他鸻科鸟类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黑色头罩、红色眼圈和橙粉色腿。与澳洲斑蛎鹬相比,黑头鸻体型更小,颜色更淡,具有明显的黑色头罩。
保护现状:IUCN:VU(易危)
地理分布:黑头鸻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,包括西澳大利亚沿海和内陆西南部、南澳大利亚南部沿海、新南威尔士州东南部以及塔斯马尼亚州。
其他:黑头鸻的种群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,包括海滩休闲活动的干扰,导致繁殖成功率降低。
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,了解更多黑头鸻的全球分布信息
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头鸻的信息:
声明: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,仅供参考,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
粤ICP备17132527号-1 | 隐私政策 | 使用条款 | Ⓒ2017-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